<
    一边劝陆正杨千万不要造反,顾用那什么大晋后裔都是老皇历了,跟着伪帝没前途;

    另一边却告诉陆正杨,他们建始王朝才是正统,大齐那什么王通不过只是明日黄花。

    这种乱局之下,陆正杨手里也有十几万大兵,怎么可能轻易下注,他只管两边都好酒好菜应付着,哪边都不肯给个准话。

    这局面下,陆正杨竟从真定侯升格成了真定王,连带着原主也升格成了郡主——还是南北两个王朝都认可的那种,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也因为这件事,原主的婚事更让天下豪强瞩目,毕竟是真定王唯一的掌上明珠,不论是嫁给谁,都不只是财资的问题,等同于赢得十几万河北大军!

    大齐与建始,一北一南,为了拉拢陆正杨,对于原主的亲事自然也是百般许诺,只差没说,你看上两边王朝哪一个,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风流才子,都可以马上给你拖过来成亲!

    但是,以陆正杨的眼力,他都不愿意带着儿郎们下注,怎么可能更搭上自己最心爱的掌中明珠!

    原主是个天真的性格,自幼吃穿不缺,父亲势力变大,更有许多青年俊彦围在身边讨好,她也还是原来的豪爽性情,并没有什么改变。

    但天下局势却是瞬息万变,王通自负历经四朝、受禅让登基,乃是身负天命,怎么会容忍黄河以南再有一个皇帝?天无二日!

    于是,大齐司空、司徒亲率四十二万大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直逼建始帝的大军从阳关撤回了昆阳。

    呃,其实光从这个向天下宣布的数字,就能知道哪边谁强谁弱。

    大齐的大军四十二万,还带上一个个位数,可见多半是实数;

    而建始朝大军号称三十万……如果用的是四舍五入法,那二十五万人,已经算是很有良心了,从史册上来说,二十万零一个人,号称三十万的也不是没有……

    更何况,大齐的军中基本盘承继自前朝,兵额、军械相对还是能保障的,而建始朝,说得好听的是农民起义军,真是仔细一说,全是流民土匪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

    按陆正杨派出的心腹探子回话,昆阳一地的守军最多一万左右,这几乎就是巨石压鸡蛋的节奏。

    但史册之中,往往是这种局面间,逆局大胜成就天下英雄。

    昆阳守军当时的统帅叫顾泽成,他是跟着他哥一道起事的,仔细说起来,也是大晋王裔,与顾用是远亲,但大晋实行推恩令,血脉太远的顾氏后裔其实过得不如鸡……所以,这俩其实也是破落户,不过见天下局面趁势而起罢了。

    四十二万对一万,顾泽成一顿操作猛如虎,先是联络周遭援军,又马不停蹄亲自冲杀在前线,居然将这几万流民组成的散兵拧成了一股绳,成功与守军汇合,竟扛下了齐军第一轮攻击;

    随即他亲自带三千敢死队从昆水奇袭齐军大营,齐军主帅大怒,发誓要亲手斩下顾泽成的头颅,堂堂一国司徒、一军主帅,竟在前线与顾泽成亲自对线……

    最后居然被顾泽成这么一个无名之辈斩杀阵前,齐军崩乱,但再乱也是几十万大军,顾泽成手中不过三千人,他便即下令,不得贪功追击敌军,反而是火烧营帱辎重,更让齐军将领无法收拢部队;

    大火烧起来让昆阳城中守军看到机会,几万人冲杀出来,一时间,齐军大乱,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齐军的退路只在昆水,偏偏突然间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昆水暴涨……

    逃命的齐军十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暴涨的昆水被都尸首堵塞,无法流淌,天下震荡。

    这一场大火和这一场天降暴雨,水火交加,彻底覆灭了大齐的主力,建始帝顾用离天下一统看起来大大近了一步。

    陆正杨踌躇要不要上表彻底表达臣服的时候,顾用的一个骚操作彻底打消了陆正杨的念头。

    建始帝顾用下令斩杀了顾泽成的哥哥顾泽玉,顾泽成几乎是连夜入宫请罪,交出了兵权。

    昆阳一战,除了建始朝地位稳固之外,顾泽成兄弟自然是名震天下,而且因为那场大风大雨,在这种时代,渐渐就有“天命眷顾”的声音传出来。

    但是,天命眷顾的是你顾用,还是当天在场的顾泽成,这不好说,对吧?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谶纬之说触动顾用敏感的帝王神经,天下未定,就想除了顾氏兄弟。

    这在陆正杨和现在的陆青殊看来,天下乱世,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如果觉得手中刀太快、驾驭不了,要换就换一把吧。

    但这个操作骚就骚在……他斩了顾泽玉,却因为看到顾泽成这么听话,居然一时心软,感到了愧疚,而只是收了顾泽成的兵权。

    更骚的是,原主十八岁这年,顾用不知道是抽了哪根筋,派顾泽成平定河北,这时候的河北真是群雄并立,似陆正杨这样的地方豪强便有三人,但顾用却只给了顾泽成使节用的仪仗,而不给他一兵一卒。

    许多人都为顾泽成有些鸣不平,陆正杨却是叹道:“顾用老儿,实是缺智!自此虎回山林,龙跃于渊,天下将定矣!”

    &amp;lt;a href=&quot;&quot; title=&quot;樱笋时&quot; target=&quot;_blank&quot;&amp;gt;樱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