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l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农门长嫂富甲天下 > 第999章
    杨御史身为宣平帝的臣子哪里还有别的主子,宣平帝却让他回忠王府侍奉他的主子,可见是动了真怒。

    一时之间百官简直就是肝胆俱裂,同时对杨光义这个蠢货恨的咬牙切齿,他们难得众志成城的一朝文武要趁着开凿良江支流这个千载难遇的良机和帝王一起建功立业,他捣什么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忠王的狗吗?

    而与此同时无数朝臣对忠王不由越发看不上了,杨光义之所以如此针对锦绣乡君不过是因为忠王和锦绣乡君过去那点微不足道的小过节,如此也值得忠王这般记挂让杨光义这种蠢货都为表忠心不管不顾的盯着锦绣乡君咬,这心眼简直就是比针尖还小,这样的皇子又如何能当大任呢,退一万步他们也不想伺候这样小肚鸡肠的君王。

    【因为身体原因蠢作者可能会偶尔断更,但请放心一定不会弃文的会尽可能的更新,预计九月份完结。最后鞠躬感谢小可爱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我们还能一直走下去~】

    第871章 两道圣旨

    而说到忠王为何会和锦绣乡君结怨,众人就更是无语了,只是因为锦绣乡君的丈夫在秋安府剿匪一事上下了忠王的面子,忠王他就为了一个农家女去参加这农家女大哥的婚礼和人锦绣乡君家里的乔迁宴打擂台,如此行为简直就是让他们看瞎了好吗。

    果然离开了外家昌盛候府,离开昌盛候的指导,忠王就彻底没脑子如脱缰的野马了吗。

    而在吐槽的同时,更有人深想到了宣平帝这一怒背后隐藏的东西。

    宣平帝是小气之人吗,明显不是,相反他还非常的有容人之量,平时只要不是涉及他原则底线的东西,他甚至可以容忍朝臣们指着他的鼻子骂他都不会因此对此人有偏见,但此刻他却对杨光义说如此重的话显然这事背后不简单呀!

    于是脑子好使又有远见的人,见此此刻他们已经想到了是不是近来忠王又惹事触及了宣平帝的底线了,不然宣平帝绝对不会突然说出这种话打忠王的脸的。

    同时宣平帝面对杨光义诋毁锦绣乡君如此的盛怒也说明了他对锦绣乡君的看重,看来这锦绣乡君是越来越得圣宠了呀。

    不过想来也是,量是任何一个不糊涂的君王,面对锦绣乡君这种不但能发明创造各种于江山社稷有大益的东西,还能改良发现高产农作物,现在甚至还可以变水泽干旱之地为良田解决千古水患的能人,没有君王会不看重的。

    就是换他们在宣平帝的位置上,面对锦绣乡君这种能助自己成为千古一帝的能人,他们肯定也会大大的喜欢和看重呢!

    这不想明白帝王这大怒背后的各种道道,看明白的人顿时便知道这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事了。

    不得不说面对君王的反应,有人只看到了表面,有人却看到了更深度的,而这也决定了他们能在朝堂上站的高度。

    然后忠王一派为首的昌盛候却坐不住了,他急忙给昌盛候世子连连使眼色,好在昌盛候世子也是个聪明人见之急忙出列伏地请罪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杨御史这肯定是早上出门的时候多喝了几杯,现在胡言乱语呢,陛下一定不要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小心伤了龙体才是。”

    然后这话一出立马就热闹了。

    “哼,昌盛候世子此言差矣,这喝多了哪里还知道公报私仇,杨光义此举分明就是替忠王殿下在这里排除异己。”这是弹劾杨光义和忠王排除异己的。

    “就是,依老臣看杨御史这不是早上多喝了几杯那么简单呀,他这分明就是读得书少鄙陋无知,自己无能不能理解锦绣乡君高明的治水方案却在这里大放厥词。忠王殿下这次推举的人不行呀,如此无用又不学无术之辈哪里能上到朝堂上污了陛下的眼睛,影响我们大和的朝政。”这是弹劾杨光义不学无术和忠王推举无能之人的。

    “没错……”

    一时间朝堂上尽是对杨光义和忠王的弹劾,同时对沈见晚是一番暗暗的吹捧。

    说来宣平帝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其中除了元后嫡出的皇长子不及周岁夭折,同为元后所出的七皇子现在年仅七岁,几个月前还失了踪,剩下的五个皇子现在均已年满十六出宫封王。

    然后除了六皇子昭王因为年少且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没有在朝堂上有所运营,还有因为母亲出生低微没有母族势力的四皇子平王在朝中也非常的低调,剩下的二皇子忠王,三皇子成王和五皇子楚王三位均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势力。

    这不此时看到因为年长,外家昌盛候府又显赫已经远远走在他们前面的忠王再次倒霉,剩下的三皇子成王,五皇子楚王他们的人不由纷纷落井下石,一时间朝堂上好不热闹。

    而看到几个皇子的势力又打了起来,剩下的各种派别的人不由也纷纷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战斗”又开始了呢。

    许多大臣都在心里暗怪杨光义真不是好鸟,这是一天也不想让他们停歇呢。

    本以为有锦绣乡君开凿良江支流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喜事,他们今天能只吹牛和聊天打屁就能混过这个早朝,谁知道让这蠢货一弄今儿的朝会就又是一番龙争虎斗了,真是一天的空闲也不让他们得呀!

    接下来的朝会又如往日一般“刀枪剑影”不提,这一堂朝会之后锦绣乡君的大名便响彻了整个京城,开凿良江支流的消息也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