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l小说网 > > [综漫] 侦探也会打网球 > 第525章
    “你们这是在收拾东西?”忍足看到幸村正好在将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收到箱子里面,推了推眼镜,他主动开口:“需不需要帮忙?”

    幸村搬起了一个箱子,在起身的时候身体毫无预兆地僵住了。

    忍足见他久久没回话,不由疑惑地看向他。

    “幸村君?”

    幸村很快就恢复了,他暗暗捏了捏拳头,没有察觉什么异样。

    大概是刚刚蹲着收拾的时候蹲了太久,身体麻住了。

    他心中暗暗地想,没有在意这件小事。

    “没事。”想到忍足刚刚的提议,幸村只当对方是在客气,便摇了摇头,拒绝:“不用,东西不多,我们自己人就够了。”

    冰帝好歹算是他们邀请来的客人,哪有让客人干活的?

    “人多力量大,我们帮忙速度也能快一些。”日吉说道。

    迹部摸了摸眼角下的泪痣,也默认了日吉的话,没有否认。

    幸村也没有坚持拒绝别人的好意。

    好在也不是特别重的活,让别人帮忙倒也不至于产生那么大的心理负担。

    “那好吧,那就麻烦你们了。”

    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二十几个人一起收拾,动作麻利,速度很快。没多久就将鬼屋干净利落地恢复原样。

    第311章 海外研修会

    海原祭的活动评比在第二天公布结果。

    鬼屋逼真的氛围、精细的机关引得众人一致好评,一整天下来火爆的生意更是引得路人频频侧目。不论是生意的火热程度或是立海大众人的用心程度,鬼屋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他们也顺利拿下了学校拨付的奖金用作社团经费。

    第二学期没有什么大型联赛,对于网球部而言唯一还算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秋季的jr.选拔集训。

    jr.比赛按照年龄段划分有不同的类型的比赛,真田则被邀请参加15岁以下的jr.选拔集训,一同被邀请的还有冰帝的迹部。

    立海大的其他人也有被邀请,不过大多都推拒了。

    日本的jr.比赛说重要也算不上那么重要,在他们眼中,可能还没有全国大赛更吸引他们。

    jr.选拔集训大概在11月开始,邀请函是提前发出的。10月的时候,幸村和真田以及久仁作为优秀生为了第21次海外研修会前往中国。

    久仁不是学生会的学生,按理来说不符合参加海外研修会的条件。然而久仁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考虑到这个情况,以及久仁本身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再加上学生会和学校老师领导一致同意,学校才会在名单中添上了他的名字。

    去到中国的时候,久仁还可以作为导游,这样大家也不会特别抓瞎。

    同行的还有学生会的其他学生。

    幸村参加海外研修会已经是梅开二度了。第20次海外研修会前往法国,幸村就是被选中的人员之一。真田却是进入国中第一次参加海外研修会。大概也是作为纪律委员,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吧。

    就像是柳生作为学生会长,根本没有空闲可以参加海外研修会。

    幸村是个例外,他是美化委员,在学生会里面的工作是最轻松的,自然是不用特别花费时间管理自己在学生会里的工作。

    在前往中国的飞机上,大家都知道久仁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大群人围着久仁叽叽喳喳地打探许多关于中国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甚至久仁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合适。

    譬如……

    “听说中国很穷,连新干线都没有,有些人连饭都吃不起。我也不乞求别的,咱们去了会不会吃不好睡不好啊?”这是属于杞人忧天的类型,提前就开始担心起自己的生活水平了。

    “……但凡你少看点儿咱们国家的新闻,也不会对中国有这么大误解。”久仁叹了口气。

    “真的吗?我看电视上都是说中国连电视都没有,特别穷,毕竟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有人煞有其事地表示,对于电视上的报道显然深信不疑。

    “……”久仁张了张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觉得想要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只靠一张嘴是没用的。“这个我没法解释。眼见为实,去了中国你就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我还听说中国对日本人态度非常恶劣,这是真的吗?”

    久仁:“只要你安安分分的不作死,别找事,也没人会特别来找你的茬。”

    ……

    下了飞机以后,初次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年们就被眼前繁华林立的高楼大厦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一切和曾经在电视上报道的中国风景截然不同。

    “这里跟我想的一点也不一样。”有一个学生说。

    久仁轻笑不语,如果不是他曾经在中国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应该也会和他们一样被洗脑,生活在无知又自大的环境中吧。

    少年们今天下飞机后去往提前预定好的酒店先休息了一下,收拾好了行李后就有人按捺不住玩乐心思想要去外面游玩戏耍。

    这也是人之常情。别说是一个孩子了,就是一个大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会感到新奇,想要四处逛逛,最好能把当地的特色全都体验一遍。

    带队的老师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对少年们的行为和想法司空见惯,并没有否决他们想法的意思。